top of page

冊數:全一冊、平裝

作者:李雄溪、林慶彰 主編

出版社:台北,萬卷樓

出版日:2015年04月初版

書況:新書

評註:本書收論文四十餘篇,內容包括主題演講三篇、出土文獻兩篇、《周易》研究三篇、《尚書》研究三篇、《詩經》研究六篇、《三禮》研究兩篇、《春秋》及《三傳》九篇、《四書》研究五篇、《孝經》一篇、讖緯一篇、經學史七篇,參加的香港學者有單周堯等十八位;臺灣學者有葉國良等十五位;中國學者有彭林等六位;日本學者有末永高康一位;新加坡學者有勞悅強一位。本書的出版象徵了香港研究經學的重新出發,未來遠景看好。

書籍目錄:

  • 序  林慶彰 1
  • 關於劉師培的《禮經舊說》  葉國良 1
  • 錢穆先生與禮學  彭林 23
  • 高本漢的經籍研究  單周堯 43
  • 《上博(五).鮑叔牙與隰朋之諫》—「天不見禹,地不生龍」解義  蔡根祥 93
  • 《子羔》、《孔子詩論》中的有關《詩》的提問  末永高康 113
  • 《周易.屯》卦音義辨正—敬答成中英教授  鄭吉雄 127
  • 《周易.萃》卦辭首「亨」字衍文說平議  謝向榮 151
  • 王弼《易》學「主爻說」中的義理成分  羅燕玲 179
  • 傳本今文《書》經文獻價值的語言學證明  錢宗武 201
  • 周、秦《尚書.洪範》義的流播  鄧國光 243
  • 方宗誠《書傳補義》析論  蔣秋華 271
  • 「六月棲棲」諸訓平議  李雄溪 291
  • 常棣與唐棣新考  蔡崇禧 299
  • 《詩.周頌.維天之命》「假以溢我」與金文新證  鄧佩玲 317
  • 《孔子詩論》應定名為「孔門詩傳」論  虞萬里 329
  • 清崔述《讀風偶識》探索  李家樹 357
  • 論王先謙《詩三家義集疏》訓詁方法的經學意義  張錦少 387
  • 鄭司農注《周禮》所用「讀為」術語考辨—兼評段玉裁對「讀為」術語的界定  楊天宇 417
  • 《禮記》與《孔子家語》互見文例研究  陳雄根 469
  • 《左傳》疑義新證(宣公篇)  趙生群 489
  • 「于敘事中寓論斷」與藉事明義—以《左傳》解經為討論核心  張高評 505
  • 論《漢書》之成書以及前漢《春秋》學之命運  汪春泓 533
  • 宋人王晳《春秋皇綱論》初探  馮曉庭 571
  • 傅遜《春秋左傳屬事》與高士奇《左傳紀事本末》之「晉文公之伯」紀事比較  張曉生 595
  • 讀《經義述聞.春秋左傳》札記七則  郭鵬飛 635
  • 王引之《經義述聞.春秋名字解詁》上卷諸說平議  蕭敬偉 649
  • 沈欽韓《春秋左氏傳補注》「桓子咋謂林楚」釋義研究 潘漢芳 671
  • 《左傳》「晏嬰麤縗斬」楊伯峻注商榷  許子濱 677
  • 作為帝王教科書的《論語》—宋代《論語》經筵講義探析  金培懿 703
  • 盡善盡美—從《論語集注》看朱熹的新經學  勞悅強 747
  • 讀清人劉開《論語補注》  鄺健行 769
  • 粵、港地區《論語》粵譯讀本兩種—民國時期私學授經的情況  盧鳴東 785
  • 清末民初桐城派《孟子》文法論— 以姚永概《孟子講義》、吳闓生《孟子文法讀本》為核心  丁亞傑 809
  • 區大典《孝經通義》考論  許振興 849
  • 《易緯乾鑿度》上卷中的時空觀  孫劍秋 879
  • 經、經學和經學史研究—兼序《南北朝經學史》  王鍔 887
  • 論賈誼經學思想之時代意義  潘銘基 905
  • 論鄭玄在皮錫瑞經說中的地位  蔡長林 941
  • 唐賦的經藝書寫  吳儀鳳 959
  • 嘉道之際北京士大夫的崇祀鄭玄活動  車行健 1009
  • 龔自珍論「六經」與「六藝」—學術源流與知識分化的第一步  張壽安 1039
  • 利用民國時期經學著作的途徑  林慶彰 1065
  • 東方經學和西方經學比較淺析  陳以信 1081
  • 經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程表  1087

嶺南大學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

庫存單位: 100011
HK$500.00 一般價格
HK$280.00銷售價格
數量
    bottom of page